發布時間:2017-07-29 信息來源:水處理設備專家瀏覽次數:
雖然近些年環保產業很熱很火,國家甚至把環保產業確定為支柱產業,但是實際上呢?普通吃瓜群眾恐怕不這么認為吧,不僅對環保行業興致不佳,甚至還懷疑環保產業就是個缺錢靠政府補貼的行業。
事實上,2016年環保上市公司年營收達100多億元的寥寥無幾,2017年上半年盈利最高僅為12多億元。而房地產企業碧桂園在2017年上半年以828億元拿地金額居冠軍之首。兩者數據之差,好壞立分高下。
這好比大家都知道誰是王健林,卻很少知道環保行業的龍頭企業啟迪桑德董事長文一波是誰。全國工商聯商會副會長兼首席政策專家駱建華對目前環保產業這一尷尬地位調侃道,如果有一天文一波變成了王健林,可能環保產生就真正成為支柱性產業了。
什么叫支柱行業?按目前說法中較低的標準核算,產業產值達到GDP的2%,另一種說法是5%。去年我國GDP74萬億,2%也就是1.5萬億。
而環保產業產值呢?兩個數據,一個是發改委發布的節能環保產值4.5萬億(其中3萬億是綠色節能產品,1.5萬億是節能環保產值),還有個是環保部公布的1100多億(這里應該指的是傳統環保行業)。
所以,如果僅靠傳統的環保產業產值,目前是遠遠達不到支柱行業的產值標準。這些年我國環境還有很大的治理空間,使得環保產業得以發展壯大。但是隨著環境質量的改善,按照預料我國傳統型的污染問題將在2030年前后得到解決,傳統環保行業可能開始逐漸萎縮。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污染都不復存在,已有的環保市場已經飽和,環保企業該何去何從呢?
其實,國家認為的環保產業并非傳統環保產業,而是指廣義的綠色節能環保產業,包含綠色節能產品、資源綜合利用及環保產業等等。已經不少走在前端的環保企業已經開始朝著該方向著手準備。
例如,巴安水務以海水淡化為方向,大力投入,連續并購幾家擁有海水淡化技術的海外環保企業。我國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為缺水城市,水資源短缺一直制約著我國經濟發展。即使2030年南水北調工程一二期全部建成,我國沿海地區缺水量仍達214億立方米每年。因此海水淡化被認為是解決淡水資源緊缺的開源工程。
瀚宇利用先進的膜技術解決給水與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廠、海水淡化廠等方面的問題,同時還研發、生產與銷售家用及商用凈水器產品。有公司的明星產品膜技術,還有凈水機等面對消費者的前端產品,并且凈水機在市場銷售非常好。
此外,環保項目也開始逐步轉向為更加綠色環保的方式。生活垃圾不再填埋處理,轉為焚燒發電,既處理垃圾又提供能源,實在是兩全其美的舉措。垃圾焚燒發電廠通過稱重、發酵脫除滲濾液、焚燒、滲濾液處理等流程,產生的惡臭黑煙微乎其微。而焚燒產生的熱量可以加熱鍋爐中的水,產生的蒸汽用于發電,濾渣可以用于填充道路等。
還有,新興的綠色節能產品還在不斷摸索中。類似被動房這種新興的綠色建筑不僅節能、環保,還更加適合居住。如若解決成本昂貴問題,未來的推廣就不再是難事,而不是淪為靠國家政策驅動扶持的產業。
因此,面對未來環保產業可能萎縮的情況,環保產業想要成為支柱化產業,一直依賴政策支持是不行的,必須創造自身的價值,就得從末端治理走向前端綠色產業、綠色產品、消費型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