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04-27 信息來源:水處理設備專家瀏覽次數:
德國早在數百多年前就已開始發展污水處理技術。隨著政治制度變革,污水處理目的和目標的重要性及關聯性也在不斷變化。本文從污水處理技術、產業發展和工業園區治理模式角度,梳理了水污染技術發展歷程,由實際案例總結水污染防治技術、管理運營服務等方面先進經驗,為我國水環境管理者的實際工作提供借鑒和思考。
德國水污染防治技術發展歷程
角度一:德國水污染防治技術發展歷程
1900年前后,第一個人工生化處理技術——滴濾池應用到需要深度處理的廢水中。
自1924年消化氣體首次在艾森—雷克林豪森被用作燃料后,此項應用愈加普及。為提高消化氣產量,消化池安裝了攪拌和加熱系統。
1930年前后的污水處理廠技術要素為:沉砂池、格柵、初沉池、活性污泥工藝(好氧處理)、沉淀池。
1955年前后的污水處理廠采用高負荷的活性污泥工藝。
1960年,一部國家水法促使城市污水處理范圍擴大,逐漸改善了水污染狀況。由于沒有足夠場地建造干化床,過多的污泥需要新的污泥脫水設備。因此,壓濾機或離心機被引入污水處理廠,進而產生一系列應用。
1970年前后普遍采用帶有初沉、高負荷活性污泥工藝、二沉池、污泥脫水和獨立污泥消化的污水處理廠
1989年,法律規定了氮和磷的目標值。為此,活性污泥工藝也相應地進行改造,從單一處理工藝分成兩個獨立的處理單元——硝化和反硝化。特別是活性污泥工藝優化和硝化/反硝化工藝改造使德國廢水處理技術向前邁進了重要的一步。
1990年,膜技術作為一項著眼于未來并具經濟效益的環保技術被引入廢水處理領域。由于水的內部再生及固體和溶解性物質的再處理,水處理過程中的許多不同問題得到解決。
近年來,水環境(地表水資源、廢水出水)的殘垢中仍存在大量有機微污染物。此外,還檢測到醫藥殘留物、紡織、紙漿及造紙行業用于螯合金屬離子的螯合劑、用于保護建筑物表面的阻燃物質以及農業領域使用的殺蟲劑等。
小結:
德國水污染防治技術的發展隨著政策、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呈現一個穩定的歷程。德國水資源管理政策的核心是抵消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清除通過采用污水處理工藝無法消除、仍排放到水體中的有毒物質,包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重金屬、內分泌干擾物、藥品殘留等。最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過濾單元開發,此類單元可與市政污水處理廠整合使用。過濾技術作為“前哨”凈化單元已被納入污水凈化流程。
德國百年來主要技術發展所在地
角度二:工業企業的聯盟促進產業發展
代表工業企業的聯盟主要有:
德國水伙伴關系協會(GWP)
在2006年之后的德國水經濟現代化戰略報告中,聯邦政府強調迫切需要為水相關問題建立新的創新平臺,以此強化德國水行業不同主體之間的合作,為其在持續增長的全球市場中贏得更多機會。有鑒于此,聯邦政府于2008年成立德國水伙伴關系協會,宗旨是建立水和廢水管理領域的經濟、政治和科學實體網絡。2014年,德國水伙伴關系協會有近350個會員,包括私有公司和上市公司、職業協會和研究所,活動包括組織定期會議以及組織成員完成不同任務或地區活動,從而在成員間構建知識交流和網絡框架。
聯邦能源和水行業協會(BDEW)
聯邦能源和水行業協會(BDEW)代表1800家公司,其中大部分是德國能源、水和廢水行業的中小型企業。該協會成員負責德國90%的電氣供應、80%的飲用水供給以及1/3的廢水管理,其主要目的是面向歐盟官員以及德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部門代表能源和水行業利。因此,該協會組織各類會議,與各級政客保持聯系。除游說活動之外,聯邦能源和水行業協會還出版專業期刊和宣傳手冊,為成員提供資訊和培訓服務,此外還委托其他機構開展相關話題研究工作并進行市場調查。